 
          关注官方微信
 
          关注官方公众号
发布日期:2025-10-24
在钢铁行业,从“实验室样品”到“万吨级产品”之间,横亘着一道众所周知的产业化鸿沟。过去,新钢集团的科研人员如同生产线上的“插缝者”,只能依赖实际产线开展实验。“一次试验动辄消耗上百吨原料、花费数十万元,不仅成本高昂,还严重影响正常生产节奏。”技术中心首席师孙乐飞道出了曾经的困境。
巨大的试错成本,犹如一副沉重枷锁,牢牢束缚着企业创新的步伐。那么,如何破局?答案在于打造自主可控的“创新试验场”。新钢集团毅然决策,从2020年5月的蓝图策划,到2023年5月正式运行,一座总投资1.55亿元的“钢铁梦工厂”终于从图纸变为现实,让昔日的天堑,化为通途。
这不仅仅是一个实验室,更是一个完整的“微型钢铁工厂”。冶炼、轧制、热处理……所有关键工序都能在这里完成模拟。全国领先的350mm四辊液压张力冷/温轧实验轧机等核心装备蓄势待发,配套的分析检测区则如同“钢铁医院”,借助蔡司Sigma 300扫描电镜等尖端设备,实现对材料微观组织的精准“诊断”。
中试平台的建成,带来的是一场颠覆性的效率革命。“现在做一次实验只需要几十公斤原料,成本几百元。”技术中心阮卫新给我们算了一笔账,“单是省下的钱,早就把建平台的投入赚回来了!”
成果是最有力的印证:开发离线新产品91个,离线产品转化率达30%;在线新产品研发更是实现跨越式增长,从2022年平台投产前的45个跃升至2025年1-9月的109个,累计新品研发340个。通过离线研发模式累计降低生产运行成本超2000万元;承接10余项外部委托的中试试验服务,创效达22.47万元;完成近1800次质量攻关实验,在多次质量争议中成功“溯源”,有效维护了集团利益。
平台的威力,在实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。今年7月,厚板事业部接到一个来自韩国的“硬骨头”询单——高端塑料合金模具钢PXZ,其严苛的性能要求对生产工艺提出极大挑战。若按传统模式,漫长的攻关周期很可能让订单旁落。
这一次,厚板事业部依托中试平台这一“创新加速器”,打出了一场漂亮的协同战:7月19日方案提交,8月8日完成实验室冶炼,8月15日通过全部性能检测。随着9月上旬所有订单高效交付,新钢不仅赢得了客户赞誉,更成功实现了该产品的国内首发。
如今,中试平台已成为新钢的“创新心脏”:它既是破解技术难题的攻坚利器,也是培育复合型人才的实战平台——在这里,一批理论功底深厚、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快速成长;同时,平台还承担了9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及12项校企合作研发任务,真正成为连接产学研的创新枢纽。
以此为基础,新钢正着力构建“一站式”服务平台。依托自身在计量、标准、认证认可、检验检测、知识产权等领域的综合优势,积极搭建面向全产业链的质量基础设施服务平台。
平台精准对接上下游企业生产环节的痛点,推出定制化服务——为钢材加工企业提供产品性能检测及质量改进方案;并联合新余市市场监管部门、高校科研机构及第三方服务机构,组建“质量服务联盟”,实现检验检测设备、专家资源和标准数据库的共建共享;同时拓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、国际标准认证辅导、质量成本优化等高端增值服务,并组建专项服务团队,为企业提供“线上咨询+线下对接”的一体化专业服务。
面向未来,新钢的目光更远:“我们将全力推动平台实现战略升级——从服务内部的‘支撑平台’,跃升为驱动整个行业创新的‘价值平台’。”孙乐飞表示,“通过建立专业化的管理服务体系,加快市场化运营步伐,真正实现创新资源的协同共享,让中试平台成为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强大引擎。”
从束手束脚的“插缝者”,到引领创新的“加速器”。新钢中试平台的故事,是一个关于勇气、远见与成效的故事。它证明,企业敢向创新深水区“砸钱”“发力”,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,握住的就是未来发展的主动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