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21日凌晨3时15分,泉州闽光5号高炉成功冶炼出第一炉铁水,标志着该高炉历经72天停产后,全面恢复生产。此次复产不仅实现“零小套烧损、零严重悬料、零设备故障、零风口漏风、零复产事故”的五零目标,更充分展现出公司在复产组织工作中的高效性、安全性和精准性。
停炉期间,5#高炉复产面临多重挑战:炉缸温度长期偏低,导致渣铁凝结现象严重;炉况恢复的有效窗口狭窄,操作容错率极低;南北铁口的贯通通道难以顺利打通,影响铁水排出;风口至铁口的渣铁流通路径不畅,制约复产进程。面对这一复杂局面,铁前事业部始终坚持“预则立,不预则废”的原则,自高炉焖炉伊始便提前谋划,系统推进复产方案编制工作。通过组织多轮专题会议集中研讨,结合实际工况反复分析复产关键环节,并动态调整方案细节,最终形成科学严谨、可落地执行的开炉技术方案。最值得关注的是,本次复产摒弃了传统单铁口单氧枪的操作模式,首次创新性采用“双铁口双氧枪预埋”模式,为高炉顺利复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。
在设备保障方面,铁前事业部提前部署全系统设备排查,对关键设备的运行状态、磨损情况进行全面检测,确保设备无隐患投入复产;同时同步开展多轮联动试机,覆盖鼓风机启停、热风炉切炉、喷煤系统切换、铁水罐调配等核心操作环节,通过试机优化各系统协同流程,提升操作衔接效率。从复产指挥人员到一线操作工,各岗位严格按照方案执行指令,做到指令传递清晰、操作执行到位、跨岗位协同顺畅,为高炉顺利送风复产筑牢坚实基础。
8月20日20时18分,5号高炉正式启动送风程序。工作人员密切监测复风过程中炉温变化,在送风7小时22分钟后,启动捅风口操作,并根据炉况逐步加大风量。铁前事业部根据炉温趋势,及时跟进煤粉喷吹节奏,复风后51小时42分钟,便将煤比提升至130—149kg/t.Fe,有效控制铁水硅含量——复风41小时后,铁水硅含量降至1.0%;46小时后稳定在0.6%-0.8%;至68小时后进一步降至0.4%-0.5%。这一过程不仅缩短了炉况稳定周期,更大幅降低冶炼成本,直观体现出本次复产在技术突破与精细管理上的显著成效。
炉火映照初心,铁水书写担当。5号高炉的顺利复产,是泉州闽光在炼铁工艺优化与组织管理领域的又一次创新实践。此次复产不仅为公司全力冲刺下半年生产经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,更积累了长周期焖炉后快速、安全复产的宝贵经验,为行业同类高炉复产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案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