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海世博园区中国馆前,那座象征“东方之冠”的宏伟建筑,其4根核心筒立柱每根由9支750×35毫米的Q345B钢管拼接而成,4000吨钢材撑起近2.2万吨的建筑重量。这一令人惊叹的工程背后,凝聚着上海钢管行业协会20余年的技术积淀与产业智慧。从2000年成立至今,这家拥有300余家会员单位的行业组织,始终以创新驱动、标准引领为使命,推动中国钢管产业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突围。
破局之路
从产能过剩到技术突围
2015年,中国钢管产量达到9827万吨的历史峰值,随之而来的是产能利用率跌破65%的行业困局。“那时候企业都在拼价格,一根焊管的利润薄到只能买瓶矿泉水。”该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孙永喜回忆道。面对同质化竞争,该协会率先提出“以管代型”战略,组织宝钢股份、德新钢管等龙头企业成立技术攻关小组,在激光焊接、材料改性等领域实现突破。
2024年,由该协会专家委主导制定的《不锈钢复合管激光——电弧复合焊接技术规程》通过评审。这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,使焊接效率提升3倍,热变形量减少70%。在埃及达巴核电项目中,采用该技术生产的13CrMo4-5钢管,可以经受住沙漠高温与强腐蚀环境的考验,为中国核电装备“走出去”打通关键一环。如今,该协会会员单位的高端产品市场份额已达41%,双相不锈钢管、核电用管等28种产品填补国内空白。
建筑史诗
那些由钢管铸就的时代地标
走进杭州奥体中心,“大莲花”体育场的屋盖钢结构如绽放的花瓣轻盈舒展。这座用钢量仅2.8万吨的建筑,比同等规模体育场减重1/3,其秘密在于上海钢管行业协会推广的高频焊管冷弯成型技术。“我们通过优化截面设计,让每一根钢管都成为受力最优的艺术品。”该协会副会长、浙江德威不锈钢管业董事长沈根荣介绍。
从广州塔“小蛮腰”扭转的钢结构外框,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“钢铁海星”的大跨度屋盖,该协会会员企业参与建设的超级工程遍布全国。在港珠澳大桥,40万吨螺旋焊管构筑起35公里的跨海“钢铁长城”,其耐腐蚀性设计确保120年使用寿命;在海南中心项目中,Q390GJ高强钢管组成的核心筒,支撑起428米的海南第一高楼。这些建筑不仅是城市地标,更是中国钢管技术实力的最佳注脚。
产业生态
构建协同发展的“钢铁朋友圈”
“单打独斗的时代早已过去。”该协会秘书长魏立群表示。2025年,该协会推动成立的长三角高端钢管产业集群,联盟松阳不锈钢管协会,嘉兴湖州不锈钢管、苏南碳钢管等六大产业基地,实现研发、生产、物流的无缝对接。在上上德盛集团的加工车间里,智能弯管机正在加工海南销售中心所需的异形钢管,这种产业链协同效应,使重点工程的钢材供应周期缩短40%。
面向未来
钢管里的新质生产力
在某平台直播间里,孙永喜手持一根亮银色的不锈钢管向观众介绍:“这根QD2001材质的钢管,强度是普碳钢的2倍,耐腐蚀寿命达50年,未来将广泛用于海洋工程。”这场观看量超千万的直播,折射出该协会推动产业升级的新路径——通过“直播+技术推广”模式,让双相不锈钢管、氢能储运专用管等新产品快速触达终端市场。
我国基建钢结构建筑的“十五五”规划蓝图清晰可见:到2026年,实现钢结构住宅用管市场渗透率从3%提升至10%,推动8项技术标准纳入ISO体系,培育5家年营收超百亿元的国际化企业。“当中国钢管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越来越强,我们更要牢记‘绿色发展’初心。”孙永喜说,该协会正在试点的“钢管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”,将实现钢材回收利用率提升至90%以上,为“双碳”目标实现贡献力量。
从黄浦江畔的工厂车间,到一带一路的建设现场,上海钢管行业协会正以钢管为笔,在时代的画卷上书写着中国建造的新篇章。那些纵横交错的钢管,不仅支撑起摩天大楼的钢铁骨架,还支撑着一个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强国梦想。正如该协会党支部书记巩宏良所说:“我们要让世界看到,中国钢管不仅有硬度,更有温度和智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