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首页

微信

关注官方微信

|
公众号

关注官方公众号

行业动态
去产能、控产量是钢铁行业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

发布日期:2025-05-27

 

经过我国钢铁行业数十年的高速发展,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。然而,从2023年开始,在供给强于需求、需求增速放缓、价格持续低迷等多重压力下,钢铁行业进入了长期、深度的战略转型、资源重组、业态调整和模式重构期,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。

影响钢铁行业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众多,但最关键的就是产量与需求的明显不适配。钢铁行业唯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去产能、控产量,才能破解当前的危机,从而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。

困境之源:供给与需求长期不适配

我国钢铁行业“内卷”的本质是产量与需求的严重失衡。当前,钢铁行业已进入减量发展期,“僧多粥少”的局面加剧了企业间的“内卷”,导致行业陷入“踩踏式恶性竞争”。有些钢铁企业为维持市场份额,即便亏损也要生产,进一步压低了钢材价格,吞噬了利润空间。2023年以来,钢材价格持续低迷、行业大面积亏损的局面没有根本性转变,虽然在个别时间段行业利润有所回升,但供大于求的基本面始终延续。

这背后的成因十分复杂,既有历史遗留问题,又有体制机制障碍。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对GDP增长、税收和就业的考量,对当地企业采取隐性保护,甚至通过出台地方政策变相扩大钢铁企业产能。钢铁企业自身也存在自保行为,以“技术升级”名义扩大高炉容积,导致“产能越淘汰越多”。此外,钢铁行业集中度低、产品同质化严重等因素也进一步加剧了企业间的无序竞争。

对于钢铁行业而言,去产能、控产量任务艰巨、十分紧迫。必须认识到,与需求不适配的高产量对行业健康发展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、长期性、复杂性和不可逆转性,若不及时化解,将导致多重后果:一是加大市场通缩压力;二是推高金融风险,银行不良贷款将增多;三是造成资源闲置与环境污染,如部分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50%。

然而,钢铁行业去产能、控产量面临多重阻力:有些地方政府“雷声大、雨点小”,“僵尸企业”在地方政府“扶持”下“僵而不倒”;企业自身缺乏自律意识,控产意愿较弱;跨区域、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受制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债务问题等,重组效果不理想。

脱困路径:多管齐下的系统性改革

我国钢铁行业要想走出当前困境,必须采取多管齐下的系统性改革措施。

一是加强政策执行与顶层设计。政府部门要建立长效调控机制:一方面,建立产能治理新机制,防止“内卷式”竞争;另一方面,推动能耗、环保、质量等标准升级,倒逼落后产能退出。

二是推进兼并重组,提高产业集中度。中国宝武重组马钢、太钢,鞍钢重组本钢、凌钢等案例均表明,龙头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可以优化区域布局、提升企业竞争力。下一步,钢铁行业要继续推动更多头部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,打破地方保护壁垒,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。

三是加强企业自律与模式创新。钢铁企业必须摒弃规模扩张思维,把目光转向精细化、精品化的生产与服务,通过构建钢铁现代供应链,联通上下游企业开展战略协同,通过延链、补链、强链、优链,提高效率、降低成本,通过一系列增值服务扩大利润空间。同时,钢铁企业要严控生产节奏,坚定执行“三定三不要”经营原则,避免“以量换价”的恶性循环。

四是开拓国际市场,加速绿色转型。扩大高端产品出口是消化国内产量的主要途径之一,钢铁企业要通过产品升级、技术升级、服务升级积极拓展海外市场,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。同时,在“双碳”目标下,钢铁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既是挑战又是机遇,超低排放改造、氢冶金技术应用等可以为钢铁企业赢得政策红利与市场先机。

五是推动低端低效企业有序退出。在减量发展周期中,钢铁行业必将有一部分产品低端、效益低下、创新能力不足甚至已沦为“僵尸”的企业倒下,这是市场优胜劣汰、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。引导这些企业有序退出,是一个复杂、严峻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。政府部门、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应共同谋划,推动这些企业有序退出。如果这些企业能主动退出、及时止损,还能保住一定的本钱,换个赛道也许能闯出一片天,这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。

总之,钢铁行业的去产能、控产量是“刮骨疗毒”的过程,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,也需要政府、行业、企业协同发力。唯有如此,才能推动钢铁行业实现质的飞跃。